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跨国医械巨头生产“本土化”:创新模式提升国产化率 紧抓北上深市场发展机遇

2022-09-03| 发布者: 康保信息港|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全面国产化的前提需要看整个市场、工业基础、制造能力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如果有一些核心部件中国都没有供应......
免费视频在线看最火影视 https://www.mianfeisp.cc

  全面国产化的前提需要看整个市场、工业基础、制造能力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如果有一些核心部件中国都没有供应商,那么就难以做到全面本土化。

  随着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集中度也不断提高,而在此过程中,跨国医械企业本土化的趋势也在不断加强。

  近日,西门子医疗在华发布了全新本土化战略,将通过“推动实现全产品线国产化”“基于中国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入创新研发”“推进本土业务模式升级”三个维度,以一家“中国公司”身份,深度参与“健康中国”建设。

  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介绍,目前西门子医疗在上海研发生产基地80%的供应链实现了本土化,来自于中国的供应商。后续本土化的考量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生产的角度我们希望能够实现更多本土化,前提是供应链都在生产基地附近,这样更加高效,更加灵活,未来西门子也会推动更多在中国进行采购;另一方面,由于一些核心部件在中国并不一定都能够采购得到,存在一些技术壁垒和专利问题,全球供应商可能也屈指可数,而这也是需要不断推进。毕竟,全面国产化的前提需要看整个市场、工业基础、制造能力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如果有一些核心部件中国都没有供应商,那么就难以做到全面本土化。

  “从核心技术、技术本质、技术平台等多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市场需求和全球市场需求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工作流、临床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欧美国家,我们的影像产品,一天诊断的患者量大概在30-50个,而目前在中国,我们大部分的影像产品日平均诊断的患者量在80-200个。同样的技术,对于设备的要求就是要更高效、更简单。”王皓介绍,类似的例子还有非常多,有时候使用设备相同,但是解决问题要用不同的办法、不同的工作流程,需要考虑实际应用场景、数字化工具的应用情况。

  以“并驾齐驱”创新模式推动国产化率

  根据西门子医疗发布的2021财年(2020年9月30日-2021年9月30日)业绩报告。其营收达到了创纪录的180亿欧元,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上一财年相比,同比增长了19.3%。自2021年4月15日完成收购后,瓦里安营收达到了13亿欧元。而在中国市场,西门子医疗实现24亿欧元的营收业绩。 如此看来,2020年西门子医疗出手进行的一笔大额并购为其增色不少。

  瓦里安进入中国市场已有三十多年,于2007年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中国工厂及地区总部,设立了在北美地区以外唯一的直线加速器生产基地。2008年在北京设立其亚太地区培训中心。如此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成为西门子医疗全球第二大市场的地位,成为其重要的增长引擎。

  根据公开资料,1988年西门子第一台MRI设备在中国装机,并于1992年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共有上海、深圳、无锡三个生产基地。培育优质本土供应商超过200家,SSME供应链本土化率超过80%,瓦里安Halcyon组建本土化率达90%。另外,中国市场还是西门子医疗全球磁共振成像业务增长最强劲的市场之一,以位于深圳的磁共振研发生产基地为例,已经实现了包括0.35T低场磁共振1.5T和3.0T高场磁共振在内的全线产品的本土化研发和生产。

  西门子医疗董事会成员、西门子医疗亚太区总裁陶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等表示,对于中国,西门子医疗认为仍旧有长远的发展空间,出于三个原因:首先,基于中国庞大的临床需求,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其次,中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十四五”医疗设备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红利之下,中国有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西门子医疗也可以以顶尖的科技更好地助力中国医疗健康事业的成长;再者,上海研发和生产基地、深圳研发和生产基地都在给西门子医疗完善的生态链,有利于西门子医疗与上游供应商一起推动产业创新。

  据了解,目前,西门子医疗将逐步推进实现全产品线的本土化生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产品谱系。在原有国产基础上,新的高端3T磁共振系统MAGNETOM Vida和MAGNETOM Lumina、高端旗舰超声系统ACUSON Sequoia Silver也已陆续实现本土生产。今年下半年,公司还将为中国市场带来新一代双源CT、5G磁共振等重磅国产新品。此外,备受瞩目的西门子医疗上海实验室诊断工厂预计将于2022年底正式落成,届时将成为西门子医疗在亚太地区的首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基地,其研发中心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过程中。

  此外,西门子医疗将采取“并驾齐驱”的创新模式。一方面,加速全球领先技术在中国的落地,让中国患者能更早受益。就在6月8日,西门子医疗7T磁共振MAGNETOM Terra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准入,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CE标志和NMPA准入的超高场设备。除此之外,公司基于5G虚拟座舱打造的远程诊疗生态圈已初具规模并正逐步扩大影响。Corindus途灵新一代介入手术机器人已于2021年7月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有望让零射线介入手术精准操作落地中国成为现实。今年2月,NAEOTOM Alpha(光子计数CT)正式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绿色通道”,将进一步加速在中国的上市进程。

  “我们在中国上海及深圳的两个研发生产基地不仅服务中国的客户,实际上很多年来,两家工厂一半以上的体量也在服务全球的客户,是我们全球非常重要的生产基地。”王皓称,全面推进国产化,也是为了不断地推动国产化率。尽管目前公立医院采购对进口产品的限制,但是西门子医疗也在跟不同的政府机构或者政府部门在沟通。

  “我们理解这样的政策在各个省份具体的措施也不太一样,我们也在积极应对这样的变化和挑战。但总体来讲,一是通过我们的产品创新,二是我们不断地推进国产化进程,这其中包括更多更频繁的跟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王皓补充道。

  医械企业如何应对疫情对供应链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起,西门子医疗逐步建立了上海、深圳、无锡三大研发与生产基地。随着去年西门子医疗上海创新中心的建立,瓦里安北京、杭州两大生产基地的加入,形成了生产与研发并重的本土布局。

  而在疫情影响下,跨国医疗器械的本土化布局是否会受到影响也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

  在谈及国内疫情对西门子医疗这样企业的影响时,王皓指出,在上海的实验室诊断工厂主要生产的是免疫试剂,也是西门子医疗目前正在国内大量销售的免疫试剂产品,公司未来也可能会生产相关设备。另外,西门子在上海诊断试剂工厂也建立了研发中心,这个研发中心未来能够自主开发并与本地的合作伙伴推出真正的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有特色的实验室诊断产品。

  “简单直接地说,疫情不会影响我们的布局,但战略会有一定调整,这个调整更多是战术的调整。短期内,我们在开展业务,包括物流、客户合作等还是产生了非常多的挑战,全体团队都一起积极地应对并思考解决方案。长期来看,西门子医疗依然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和长期繁荣有非常大的信心,会持续在中国不断推动业务。”王皓强调。

  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孔军进一步补充道,在封控期间,西门子医疗面临很多国内跟国际物流上的挑战。运输总体还不是非常通畅,原材料运输也发生了困难。另外,有些本地的供应商因为封控的原因,也无法正常的复工或者发货,这对西门子医疗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尽管我们遇到很多挑战,但4月初,西门子医疗已经开始动员一百多位员工以及后勤的保障员工返回工厂进行生产。这些部门在物流保障、供应商复工和员工返岗方面,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4月16日,公司被列为上海市经信委发布的第一批重点复工白名单。到了5月中上旬的时候,我们的驻厂员工已经达到400多名,产能恢复达到100%,能够满足国内外客户的需要,能够非常好的给客户提供及时的服务。”孔军说。

  在中国市场,大湾区也成为西门子医疗深耕发展的重要方向。在6月6日,深圳发布《关于发展重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系统梳理了20个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其中包括高端的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可以说是对整个产业方向的细化。

  对于深圳基地的定位以及后续市场发展,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安指出,大湾区以及深圳政府在医疗器械装备行业的政策支持是重大的利好。在大湾区,西门子医疗已经与一些技术非常精湛的合作伙伴形成合作,既包括大湾区的一些生态合作伙伴,也包括大湾区以外的一些技术优秀的企业。例如,西门子医疗与深圳政府以及深圳当地的顶尖大学在“政产学研医”方面的合作,这使得公司在MRI设备和技术方面能够克服挑战。

  除此之外,王皓透露,2021年西门子医疗和瓦里安做了整合,未来也会有更多的协同。瓦里安北京研发和制造基地不仅拥有瓦里安全球最全的产品线,且已实现直线加速器全线产品国产,接下来,西门子医疗很快会在北京成立一个肿瘤诊疗相关的全球创新中心。

  紧抓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的市场布局,西门子医疗的国产化正在加速布局中,而在疫情之下,西门子医疗业绩目前来看也尚未受到影响。西门子医疗2022年第二财季业绩报告显示,营收54.6亿欧元(约58.7亿美元),上年同期为39.65亿欧元,同比增长38%。季度利润8.75亿欧元,上年同期为6.37亿欧元,同比增长37%。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康保信息港 X3.2  © 2015-2020 康保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