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知识点归纳(五)五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2022-09-16| 发布者: 康保信息港|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联系相关物体的长度,丰富对分米和毫米的感性认识。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太牢固。一......
联系相关物体的长度,丰富对分米和毫米的感性认识。
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太牢固。一旦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感知形成的表象会逐渐淡薄。让学生联系身边的物体,利用某些长度(厚度)大约是1分米或1毫米的物体,能丰富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强化头脑里的1分米、1毫米的表象,帮助记忆1分米、1毫米的实际长度。
教材呈现5角硬币、身份证、10张纸等图片,指出这些物体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学生能由此体会到:厚度大约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毫米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使用的。如果继续列举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厚度)也是大约1毫米,他们对毫米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记忆会更加牢固。
尽管教材里没有寻找长度大约1分米物体的安排,但这样的物体还是能够找到的。例如,用了几天以后的铅笔长度,1支还没有使用的粉笔长度,墙壁上电灯开关面板的边长等,它们的长度都大约1分米。让学生在身边找一找长度大约1分米的物体是有好处的,他们记忆和回忆1分米的长度,以自己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为参照,效果会好得多。

五年级数学题100道

三年级数学

三年级上册数学

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 叫做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
规律:一个数(0 除外)除以大于 1 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小,例如 1÷2=0.5; 一个数(0 除外)除以小于 1 的数,商比原来的数大,例如 1÷0.1=10。
可能性
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可能 (不能确定)
可能性 不可能
一定
(确定) 5
事件发生的机会(或概率)有大小。大 数量多
数量少

式与方程
用字母表示数
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相乘时,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在省略数字与字母之间的乘号时,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
2a与a2意义不同:2a表示两个a相加,a2表示两个a相乘。即:2a=a+a,a2= a×a。
用字母表示数:
用字母表示任意数:如X=4  a=6
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如s=vt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如a+b=b+a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S=ah
方程与等式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方程和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的长度,把头脑里1分米、1毫米的表象表现出来。
学生通过观察直尺、寻找有关物体等活动,头脑里初步形成了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他们形成的表象是否正确?还能怎样加强?可以通过手势比划来检验、调整和强化。从心理学角度上说,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手势比划,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促进了思维,也就促进了1分米和1毫米概念的形成。
学生用手势比划,一般要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整理比划——再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能使1分米、1毫米的概念逐渐清晰、稳固。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划1分米、1毫米,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也就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

简易方程
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在省略不写时,应当把数字写在字母前面,例如a×3=a·3=3a。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a×a 可以写作a·a 或a2 ,a2 读作a 的平方。
2a 表示a+a 注:2a 表示a+a 或 2xa(1a=a 这里的“1”我们不写)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方程必须满足的条件:必须是等式必须有未知数,两者缺一不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性质 1: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等式性质 2: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 0 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要注意的是:1.解方程的书写格式;2.上下等号对齐。

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求出方程的解。
检验或验算,写出答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康保信息港 X3.2  © 2015-2020 康保信息港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