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 前言 中国共产党人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将国家、民族利益放于至高位的同时,他们也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重视家庭和睦幸福。 在这方面,邓小平是一个典范。 虽然邓小平平时在家里话不多,但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来自他的关心。他的关心,是多方面的,是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中的,而非言语表面。 正因为如此,他们一家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即便是仅比邓小平大5岁的继母夏伯根,也与他们像是亲人一般,邓小平对待这位继母,更是堪比亲生母亲,他和孩子们一起,亲切的称呼夏伯根为“老祖”。 邓小平去世,夏伯根不吃不喝 1994年春节以后,邓小平就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境外的媒体因此至少上百次说他已经病危。 但事实却是,退休后的邓小平,在自己的小院子中,过起了儿孙绕膝的平静生活。 这段时间内,邓小平的生活非常有规律。 他每天早上八点起床后,都会喝一杯浓茶,或是四川的青茶,或是安徽的青茶,或是西湖的龙井等。 邓小平 吃过早饭后,邓小平会看看报纸,十点左右,到院子里散散步。 这段时间内,邓小平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他的办公室。 他会在这里看地图,或者是看看《史记》、《聊斋》等书籍。 有事的时候,邓小平会专心处理事情,任由孩子们钻到他的办公桌下玩耍。没事的时候,邓小平就会逗孩子们玩。 他非常喜欢家里暖融融的气氛,只要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他总是非常开心。平时与家里其他人没什么话可说。但只要面对孩子,他的话就变得非常多,又是逗笑,又是抱着孩子玩。 当时,卓琳还有一项规定:孙辈们每天都要定时去看望爷爷,亲亲爷爷,到爷爷那里去坐一坐。 只是,这样其乐融融的氛围,在1996年底出现变化。 这一年12月的一个早晨,睡醒后的邓小平感到呼吸不畅,咳嗽不止。他什么也做不了了,不能吞咽食物,更不能像往常一样去院子里散步、看文件、看报纸。 医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马上将邓小平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邓小平晚年与孩子在一起 离开前,邓小平的家人们没有想到,他们的爸爸、爷爷、丈夫、儿子,再也回不来了。 1997年的元旦,精神稍微好一点的邓小平,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电视上播放的节目。 当他看到电视上有个人远远走过来时,由于看不清也听不见,邓小平便问身边的医务人员黄琳:“他是谁呀?” 黄琳笑着说道:“那个人就是您啊!” 原来,邓小平此时观看的节目正是中央电视台刚刚拍摄的电视剧《邓小平》。 邓小平什么也不说,静静地往下看。黄琳则贴心地俯在邓小平的耳边,一句一句地给他重复电视里赞颂他的话。 邓小平听后,脸上闪现出一丝异样的“羞涩”。那是一种被表扬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表情。 没多久,邓小平的病情恶化。医务人员回忆称,那个病是很折磨人的,但是,邓小平非常坚强,一直都是一声不吭。 他的病房总是很安静,医务人员进去的时候,如果不注意,还以为里面没有人。 邓小平 另外,病重期间,邓小平还是像平时一样,从没有向医务人员提出过什么要求,要过什么药。 他与他的家人,非常理解医务人员,也非常相信他们,相信医疗组制定出来的治疗方案。邓小平家人对医务人员的配合,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到非常的得心应手,不会有什么顾虑。 更加让医务人员印象深刻的是,即便自己已经被病痛折磨得非常痛苦了,但他却非常体贴医务人员。 在邓小平生命的最后阶段,由于医务人员找不准他的血管,经常都需要扎好几针,才能找到血管。 在这期间,邓小平没有吭一声,更没有提出要更换医务人员。 邓小平的坚强与包容,更加让医务人员们感到心疼、敬佩。 到了后期,邓小平有时昏昏沉沉地睡着,有时虽然非常清醒,但却不愿说话。 当别人问他还有什么话想说时,他淡淡地说道:“该说的都已经说过了。” 除旧迎新之际,时刻盼望着邓小平的身体能够早起好起来的警卫战士们,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 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横批:一切为了首长。 邓小平晚年与家人在一起 正月初一那一天,本该是个喜气洋洋,阖家团圆的日子,但是,邓小平只能在医院中度过,身边的人谁也开心不起来。 当时,邓小平在南楼,医务人员为防止出现新情况,一直守在他的身边。而邓小平的家人,则沉默不语地坐在沙发上。 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此时都心情沉重,他们在心里默默祈祷着:希望老爷子的身体,能够在新的一年里,出现奇迹。 遗憾的是,邓小平在12天后,还是永远地离开了他爱的家人,以及他牵挂的群众。 2月19日晚上9点8分,医疗小组经过一番抢救后,认定无力回天,随即宣布“停止抢救”。 期间,邓小平的大部分家属都在现场。在极其紧张的情绪下,他们有的在隔壁的房间里,有的在走廊上,焦急地等待着。 当邓小平去世的消息传出后,他的家人们无比悲痛。此时,邓小平已经患上老年痴呆症的97岁的继母夏伯根,早已经认不出人来了,但是,她在这一天的表现,却很是奇怪。 卓琳与子女出席邓小平遗体告别仪式 邓先群回忆称,从那天起,母亲夏伯根就不吃饭了,也不喝水。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天。 邓先群表示,老人也感受到了这件令人伤心的事。 可以看出,夏伯根虽然不是邓小平的亲生母亲,但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外人无法想象的。 邓小平对待继母堪比亲生母亲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 听到这个消息后,邓小平的舅舅淡以兴,立即找到夏伯根,想要和她一起乘船到重庆去找邓小平。 夏伯根是四川嘉陵江上一个船工的女儿,幼年丧母,十几岁嫁人。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因病去世,留下她与一个女儿。 后来,夏伯根经人介绍,嫁给了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婚后,夏伯根又为邓绍昌生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解放军少将邓先群。 1936年,50岁的邓绍昌因病去世,夏伯根就一直寡居在邓家。 邓绍昌的去世,对于夏伯根来说,无疑是莫大的不幸。因为她原本是寡妇再嫁,还没有生下儿子,又不当家,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地位。 邓绍昌 不过,夏伯根虽然没文化,但她聪明识大体,为人爽快侠义,成为了受人爱戴的人,同时,也成为了邓家的顶梁柱。 虽然夏伯根还没有见过仅仅比自己小五岁的邓小平,但是,听到这个消息后,她也非常激动,迫切想要见到邓小平。 因为,她清楚地记得,丈夫邓绍昌在去世之前,一直对多年未回家的儿子邓小平念念不忘。 所以,为了完成邓绍昌的遗愿,她毅然辞掉了长工,舍弃田产、老屋,匆匆拿着一个小包裹,与淡以兴乘船来到了重庆。 当夏伯根与淡以兴一路打探到邓小平的所在地,找到西南政治局大门口,说出自己的身份后,却引起了警卫员的怀疑:“邓书记45岁了,眼前这个妇人也就是50岁出头,怎么可能是邓书记的老娘呢?” 夏伯根 夏伯根与淡以兴只能向警卫做出解释,经过几番交涉,警卫员才帮他们作了通报。 那个时候,邓小平正在开会,警卫员告诉他:“政委,你舅舅与老娘从老家来了……” 由于消息有点突然,邓小平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警卫员接着说道:“要不要让卓琳校长先招呼一下?” 邓小平略作思考后,挥了挥手,随后他让警卫员,先安排两位长辈,到招待所住下,等他忙完再去亲自见他们。 这天,等邓小平忙完工作后,已经不早了,想到亲人们还在等着他,邓小平赶紧往家里赶。 多年未见,淡以兴刚见到邓小平,就拉起了家常。他向邓小平诉说这些年的不易,告诉邓小平,他的母亲临终前,一直想要见儿子一面,但却未能如愿。 在邓小平与淡以兴谈话期间,卓琳静静的打量着坐在一旁的夏伯根。 夏伯根与邓小平夫妇合影 卓林发现,眼前这个妇人,身材高挑,衣着整洁。虽然一路风尘仆仆,但她看起来依旧很有精神。 卓琳为夏伯根端上一杯茶后,亲切询问一路上的情况。许久之后,突然想起夏伯根的淡以兴,向邓小平介绍道:“贤娃子,这位就是你后妈!” 迎着邓小平的目光,夏伯根露出了局促的微笑。 一旁的卓琳则是有些吃惊。她原以为邓小平就只剩舅舅这个长辈了,没想到还有继母。 淡以兴继续向邓小平介绍道:“你老子去世后,是她给你老子披麻戴孝送终的,你们全家也是靠她撑起来的!” 淡以兴虽然说的是实话,夏伯根却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她对邓小平说道:“听说你回来了,就想来看看你,没有别的意思……” 没想到邓小平却饱含深情地对夏伯根说道:“留下来吧,我们一起生活,夏妈妈!以后我们给您养老!” 听到邓小平的话,夏伯根愣住了。她没想到,之前从未见过面的继子,竟然会要自己留下来,还说要给自己养老,夏伯根喜极而泣。 邓小平与卓琳 一旁的卓琳赶紧为夏伯根擦去激动的眼泪,对她说道:“留下来,您该享享清福了!” 就这样,夏伯根留在了邓家。此后几十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一家始终相守在一起。 虽然是继母,但邓小平在给家里的孩子介绍夏伯根的时候却说:“你们要叫奶奶,我们家不分亲奶奶继奶奶。” 于是,孩子们都亲热地叫夏伯根为“奶奶”,卓琳也喜欢跟着孩子们一起喊奶奶。 对于夏伯根的两个女儿,邓小平也是将她们当成亲妹妹一般对待,将她们接到重庆,安排进学习进行学习。 邓小平对两个妹妹说:“你们要先把脑精洗了再说,你们先要改造思想……” 而卓琳也与婆婆相处得非常好。 1952年,邓小平被调到北京工作。临走前,夏伯根突然问道:“我也去吗?” 卓琳拉着夏伯根的手说:“怎么不去?我们是一家人,到哪里都要在一起。” 夏伯根 于是,夏伯根就跟随邓小平来到了北京。刚到北京,邓小平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卓琳就代替邓小平,带着婆婆夏伯根与孩子们,一起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 期间,卓琳在外面遇到熟人后,都会主动拉着夏伯根的手,向别人介绍:“这是小平的妈妈,我的婆婆!” 能够被儿子与媳妇亲口承认,这是夏伯根莫大的愿望。卓琳这样的介绍,让夏伯根非常欣喜。 平时生活中,卓琳也非常重视这位来自农村的婆婆的意见。 邓林回忆称:“生活上有些什么事情,妈妈都会跟奶奶谈,无论是儿女的婚姻大事,还是哪个孩子缺什么衣服了,需要置办点什么东西了等等这样的小事,妈妈都会跟奶奶商量……” 在邓先群的心里,邓小平虽然话不多,但却非常会体贴人、照顾人,他对别人的关心,都装在心里。 邓先群入党的时候,邓小平对家里人说:“小姑姑可是你们当中第一个入党的啊!” 邓先群 看得出来,他对家里每个人的情况,都非常清楚。 1972年的时候,邓先群的丈夫栗前明经过四川,然后到了武汉、南昌。 那个时候,天气非常热,栗前明带着从四川带来的酒等东西,去看邓小平。 刚看到栗前明,邓小平就非常高兴。卓琳看到栗前明热的满头大汗,身上的背心的湿透了,便对栗前明说:“快去楼上冲个凉水澡吧!” 一旁的邓小平赶紧说道:“北方人哪能冲凉水澡啊(栗前明是河北阜平县人),他不习惯。” 说着,邓小平提了两个暖水壶,给栗前明往水池里倒热水。邓小平的贴心举动,让栗前明感觉到,他们之间的感情特别深。 快到午饭的时候,卓琳问栗前明:“前明,你需要吃什么饭呀?”邓小平马上接过话说道:“北方人嘛,就是吃饺子。咱们包饺子吧!” 这些生活中的小事,让栗前明感到非常温暖。 栗前明 俗话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邓小平对弟弟妹妹们的关心,是多方面的。 邓小平非常喜欢孩子,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个慈祥的爷爷。邓小平晚年退休的时候,家人还精心为他准备了一个特殊的家庭晚会。 期间,四个孙子向邓小平送上了自己亲手做的贺卡,上面还贴着美丽的蝴蝶花,中间画了一个红心。孩子们还在上面写着:“愿爷爷永远和我们一样年轻!” 随后,四个孙子又轮流上前亲吻邓小平。年仅三岁的孙子,在邓小平的脸上亲了一脸的口水,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而邓先群的儿子和女儿,也都是在邓小平的家里带大的。 在邓小平真心对待夏伯根,从内心里尊敬夏伯根的同时,夏伯根同样将他们当成真正的家人对待。 在卓琳成为邓小平的秘书后,他们两口子常常早出晚归,根本顾不少家里的活。于是,夏伯根主动揽过所有家务事,每天天还没亮,她就起床做好全家人的早餐。 夏伯根与卓琳合影 孩子们上学时间到了后,她又帮助孩子们穿衣盛饭。在将邓小平夫妇以及孩子们送走后,夏伯根又开始准备午饭与晚饭。 后来,卓琳身体越来越不好,管家的大事逐渐交给了女儿邓楠,年迈的夏伯根,就成了邓楠的顾问。 由于家里人口众多,邓小平的五个孩子以及邓家的其他孩子都在北京上学,家里经济有点紧张。 卓琳害怕夏伯根觉得自己是负担,想要回老家,便提前对夏伯根说:“奶奶,现在的日子虽然紧,但是,你千万不能苦了你自己啊。不要想着回老家去……” 于是,夏伯根跟邓小平一家,共渡难关。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夏伯根在缝补浆洗、吃穿用学等方面更加操心。 凡是能够自己做的,她绝不会去花钱买。凡是能接着用的,她绝不会扔掉。在夏伯根的努力下,她用平常人家十分之一的开销,保证了一家人的日子正常过下去。 邓小平一家合影 邓小平曾这样形容他们三个人的关系:“我们三个人,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 几十年来,他们一家人走过了风风雨雨,彼此之间,比亲人还亲。 从邓小平去世的那天起,夏伯根不吃不喝的情况持续了好几天。无奈之下,家人只能将她送进医院,用下食管。 当时,悲痛中的卓琳,正忙于处理邓小平的身后事,完成他的遗愿。 几天后,卓琳在儿女的陪同下,赶往医院看望夏伯根。虽然还没有从丈夫去世的悲伤中走出来,但她必须竭尽全力照顾婆婆,必须扶持她走完剩下的路…… 邓小平去世四年后,夏伯根也去世,享年101岁。 抛开伟大领导人的身份,邓小平无疑还有好丈夫、好爸爸、好儿子等身份。他与夏伯根的母子情,让人深深动容。 上海灭白蚁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