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会写词语 俊俏 聚拢 增添 五线谱 音符 翅膀 吹拂 掠过 偶尔 沾水 荡漾 词语搭配 (乌黑)的羽毛 (轻快有力)的翅膀 (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如毛)的细雨 (烂漫无比)的春天 (波光粼粼)的湖面 (纤细)的电线 (有趣)的图画 词语拓展 描写颜色鲜艳的四字词语:光彩夺目 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 姹紫嫣红 五光十色 六年级下册语文 成份残缺。即句子不完整。如: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没说出来。这个句子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 搭配不当。即句子的主要成份之间,附加成份和主要成份之间搭配不当。 如:春天的苏州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把这个句子简缩后就可看出,“苏州是季节”,显然不通。只要改成苏州的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就通顺了。 前后矛盾。一句话必须合乎事理不能自相矛盾。 如:我的回家作业基本上全部做完了。回家作业要么是“基本上”做完(还有少量没做),要么是“全部”做完(一点儿都没有剩下)。又说是“基本上”,又说是“全部”显然是矛盾的,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 比喻 形象思维是古诗创作的特质, 比喻则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 古诗中的比喻手法, 更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为读者可以感受到的具体形象, 从而获得交流, 受到感染。 小学古诗, 有些分别用上明喻、 暗喻和借喻, 也有一首用几种的。如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 一诗, 就含有明喻、 暗喻和借喻这三种手法。 现简析一下。 附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的前两句, 别出心裁地把柳树借比美女, 一个“妆” 字, 巧设比喻,一个“高” 字, 衬托出美人亭亭玉立的丰姿, 翠绿的颜色, 成立她周身上下佩饰的晶莹闪亮的玉石; 无数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 也成了 她的裙带,贴切的比喻把这婀娜多姿的柳树写活了。后两句, 设问引出了作者巧妙的想象, 把春风比作剪出翠叶的剪刀。 ABCC式词语:波光粼粼 得意扬扬 大名鼎鼎 大腹便便 风尘仆仆 风度翩翩 饥肠辘辘 重点句子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比喻) 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轻轻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拟人)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地在纤细的电线上休憩——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比喻) 重复罗嗦。有些句子形容词用得过多,意思重复,甚至改变了原意。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删去,句子就明白简洁了。 如: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点。“缺点”当然是“不好的”,把“不好的”删去句子就简洁了。 不合逻辑。 如: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葡萄、苹果、梨和水果。因为“水果”包括了葡萄、苹果、梨等,不能平列一起,所以应该把“水果”删去。 词序不对。即句子里的词语排列的先后不合适。 如: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艰巨任务。调整为“他一次又一次完成了艰巨任务”。 这一比喻鲜明而形象, 把对柳树的颂扬引向了对春天的赞美, 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也让读者容易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夸张 古诗运用夸张修辞手法,能创造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淋漓尽致地把作者的内心感情抒发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启发读者的想象力,促进对内容的理解。 如李白的《山寺》 一诗, 正因为大胆地运用了 夸张的手法, 才显突出了山寺的巍峨与超逸。诗的第一句“危楼高百尺” 突出了山寺的高, 第二句“手可摘星辰”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